在绝望之巅

2023-11-19 15:39
2023-11-19 21:27
E·M·齐奥朗
总条目 27 最近时间 ↑

2023-11-19 21:27

完结

2023-11-19 21:26

它是大自然施予这个侵犯奥秘者的惩罚,这个极其轻率的人,在知识里投入了太少的幻想,最终以幻灭告终。

  少量的知识令人愉快;大量的知识令人作呕。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是不想知道。那些从来不曾因为知识而痛苦的人,从来都一无所知。

2023-11-19 21:26

悲观主义者代表着一种有机的悖论,其无法克服的矛盾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精神沸腾。这种频繁的抑郁与同样频繁的活力结合在一起,难道不是一种悖谬的处境吗?不言而喻,抑郁会削弱和耗尽活力,因为抑郁是对生命的攻击。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对抗它们:可以通过紧张的工作和娱乐,让抑郁暂时消退。只有被赋予了躁动活力的人,才容易受到悲观主义的影响。只有生命在与抑郁的斗争中屡战屡败时,你才会成为悲观主义者——一个恶魔般粗犷、野性的悲观主义者。然后,宿命作为一种无可挽回之事,出现在人的意识之中。

  出色的心理理解能力,是自我反思的人生的产物,这种人生能在他人的生活中看到自己,就像从许多镜子里看到自己一样;对心理学者来说,所有人都是自己的碎片。心理学学者对他人的蔑视,带有些许隐秘而不羁的自嘲。没有人出于爱而践行心理学:心理学其实是一种施虐的行径,是一种通过占有他人私密的存在,剥离他人神秘的光环,来毁灭他人的愿望。在将人和他们有限的资源迅速榨干之后,心理学者很容易感到厌倦,因为他不够天真,无法交友,自我意识又太强,无法拥有爱人。怀疑主义并不是心理学的开端,而是心理学自然而然的结局。

2023-11-19 21:26

美学表达了这种悖论:通过形式来表现绝对,为无限的事物赋予有限的形状。形式中的绝对,也就是体现在有限的表达之中,只向被审美情感征服的人展现自身;从其他任何角度看,它都是自相矛盾的。正因如此,在任何美的理想目标中,都存在着不计其数的幻象。但更糟的是,任何理想之美的基本前提——世界正是它理应具备的样子——经不起推敲探究。世界可以是任何模样,除了它现有的样子。

  人是怎么变成悲观主义者的?一种有机的宿命,从内心深处的动荡不安中升起,并未受到任何外部刺激,就导致了绵延不断的抑郁,这抑郁扼杀了活力,从根本上攻击了生命。推测悲观主义者有生理缺陷或者生命本能薄弱,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只有那些满腔热情地热爱生活的人——尽管可能是无意识地——才会变成悲观主义者。削弱活力的过程是后来才发生的,是抑郁的结果,因为只有在热情而富有远见的人身上,抑郁才有如此巨大的侵蚀能力,它就像海浪吞噬海岸一样吞噬着生命。在弱者身上,抑郁既不会引起紧张、危机,也不会导致过度;它们会导致冷漠和缓慢的死亡。

2023-11-19 21:25

  作为被驱逐出生活的动物,人的状况是悲剧性的,因为他再也无法从生活的简单价值中找到满足感。对动物来说,生命就是一切;对人来说,生命是一个问号,一个无法逆转的问号,因为人从未找到,也不会找到任何答案。生命不但没有意义,而且永远不可能有意义。

  人越接近幸福,对美就越敏感。在美中,万物都能找到它们的正当理由,它们的存在理由。我们总是原原本本地构思一种美好的事物。一幅画或一片风景让我们感到愉悦,以至我们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来想象它们,而只能是它们的原貌。将世界置于美的标志之下,就是断言它理应如此。然后,一切都是光荣的和谐,即使是存在的消极方面,也只会增加它的光荣和魅力。美不会给我们带来救赎,但它会使我们更接近幸福。在一个充满二元对立的世界,美能幸免吗?美的特殊性和吸引力在于,只有从客观角度看,它才是自相矛盾的。

2023-11-19 21:25

  除了对于死亡的悲伤,还有别的悲伤吗?肯定没有,因为真正的悲伤是黑色的,没有魅力,也没有梦。悲伤中的疲惫感比忧郁中的更重,它会让人厌恶生命,陷入急性抑郁。悲伤和痛苦的区别是:前者由反射性主导,后者被感觉致命的实质性所拖累。它们都只通向死亡,从不通向爱或情欲的升华。情欲意味着无中介地生活在生命隐秘的必需品中——鉴于任何情欲体验本质的纯真性——由此营造出自由的幻觉。另一方面,悲伤或痛苦意味着无法直接和有机地参与生命的流动。悲伤和痛苦为我们揭示出存在,因为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获得我们与客观世界相互分离的意识,这种焦虑为我们的存在赋予了悲剧的特征。

  当人们不能再忍受平凡生活的单调和平庸时,他们将在每一次绝对体验中找到自杀的机会。无法在这种非同寻常的升华状态下生存,终将摧毁存在。到了那时,不再有人会怀疑,在聆听过某些交响乐或欣赏过独特的风景之后,人有可能会渴望死去。

2023-11-19 21:24

  无限使得任何解决意义问题的方法,都变得不可能成立。想到世界因为无限而缺乏意义,我就感到恶魔般的快乐。毕竟,“意义”有什么用?没有它我们就不能生活吗?普世的无意义让人欣喜若狂地沉醉其中,这是一场非理性的狂欢。既然世界没有意义,那就让我们活下去吧!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以企及的理想,让我们投身于无限的咆哮旋风中,沿着它在空间中的曲折路径,在它的火焰中燃烧,热爱它的宇宙级疯狂和彻底的无政府状态吧!要掌握无限的意义,人必须在自己心中,留有这种宇宙级无政府状态的萌芽。生活在无限中,以及长时间地冥想它,是一个人能学到的最可怕的无政府主义和反叛课程。无限撼动了你的根基,使你陷入混乱,但它也让你忘记了琐碎、偶然和微不足道的东西。

  既然我不会马上死去,也不会恢复我的纯真,那么每天重复老一套的活动,就是纯粹的疯狂了。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克服平庸,必须为改观扫清道路。看到人们忽视自己,无视自己的命运,而不重新点燃他们内心的光芒,要么就是沉醉于他们深不见底的黑暗,这是多么可悲!

2023-11-19 21:24

  性爱也有其独特的高峰。尽管人们无法想象没有性爱的爱情,但我们称为爱情的奇怪现象,将性爱从我们的意识中心取而代之。经过过度的净化,爱人获得了超验和亲密的光环,它让性行为变得边缘化,如果不是在事实上,至少也是在主观上。两性之间没有精神之爱,只有肉体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她与她的爱人高度认同,让她创造出一种精神之爱的幻觉。只有到这时,才会出现融化的感觉:肉体在终极的痉挛中颤抖,不再抵抗,被内心的火焰燃烧、融化,流淌着,就像势不可挡的岩浆。

  在全部造物中,没有另一种动物想睡觉却睡不着。睡眠就是遗忘:生活的戏剧、它的错综复杂和种种执念全然消失。每次醒来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生活就这样保持着一种令人愉悦的间断性、永久重生的幻觉。

2023-11-19 21:24

恶魔主义是任何狂喜的升华中固有的成分。当世界在狂喜中仅剩下光明与黑暗时,我们怎能不为它们赋予一种绝对的特性?在所有的时代,东方宗教和其他形式的神秘主义中,都会频繁地出现狂喜,这证明我们的假设是对的。绝对的事物在人自身的内部,而不是外部,而狂喜,这种内在性的爆发,只揭示出内在的阴影和微光。随即,光明与白昼的魅力迅速消退。狂喜对本质的参与达到这样的程度:它给人一种形而上的幻觉似的印象。借由狂喜把握住的纯粹本质是无形的,但它们的无形性会导致眩晕和执念,除非将它们转化为形而上的原理,否则你无法从中解脱。

  我爱一个人,但由于她是万物的象征,我也无意识地、天真地分担了万物的本质。爱的普世性以爱的对象的特殊性为前提;个体是普世性的一个窗口。爱的升华产生于爱的非理性增长到强度的极限。所有的真爱都是一座高峰,性爱无法使之相形见绌。

2023-11-19 21:24

  有人声称,人们在注意到有规律的昼夜交替之后,将白昼等同于生命,将黑夜等同于神秘和死亡,将光明与黑暗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原理这一等级。这一解释是自然而然的,但就像所有外部解释一样,是不充分的。光明和黑暗的问题与狂喜的问题有关。它们的二元论只有对先后被光明与黑暗的力量征服过的人来说,才有解释的价值,他既知道其中的痴迷,也知道其中的束缚。狂喜用诡异的舞蹈将阴影和火花融合在一起;它在神秘的朦胧中编织着发出短暂微光的戏剧性幻象,在彻底的黑暗中玩弄着各种幽微的光亮。但这场华丽的展示并不像它吸引你并让你着迷这一基本的事实那么重要。最后的感觉是狂喜到极点,在这份感觉中,你觉得自己就要因为光与暗的一切而死去。尤为奇怪的是,狂喜抹消了周围的物体、世界为人熟知的形式,最后只剩一个由光与影组成的巨大投影。很难解释这种选择和净化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这些无形无质的影子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2023-11-19 21:23

  永恒只能被理解为主观经验。它不能被客观地设想,因为人的时间有限性,使他无法把无限当作一个不受限制的时间进程的概念去把握。因此,对永恒的体验取决于主观感受的强度,而通向永恒的途径是对暂时性的超越。

  在永恒之中,没有希望或遗憾。活在每一个瞬间本身就是为了摆脱品味和分类的相对性,摆脱时间将我们禁锢其中的内在性。如果没有在时间中同步的生命,就不可能有内在的生命:没有了暂时性,生命就会失去它的戏剧特征。生命越是紧张,它的时间就越是显而易见。此外,生命包含着大量的方向、目标和意图,这些目标和意图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实现。在谈论生命时,你说的是瞬间;在谈论永恒时,你说的是瞬间。对永恒的体验是生命的空虚,是对时间的征服,是对生命那些瞬间的胜利。那些对永恒有着与生俱来的沉思意识的人——像我们一样不受暂时性的污染,比如某些东方文化中的人——对我们征服时间的戏剧性斗争一无所知。但对我们来说,对永恒的沉思是征服的幻觉和奇特的乐趣的来源。人不能像爱女人、命运或绝望那样去爱永恒,因为在对永恒的爱中,存在着星光的宁静流露出来的吸引力。

2023-11-19 21:23

  人可以用两种方式体验孤独:在世间感受孤独,或者感受世界的孤独。个人的孤独是一场私人的戏剧;就算在绝妙的自然风光里,人们也会感到孤独。一个被遗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对它的辉煌或冷清漠不关心,满脑子成功与失败,沉浸在内心的戏剧中,这就是孤独者的命运。另一方面,宇宙的孤独感,与其说是源于人的主观痛苦,不如说是源于对世界的孤立和客观的虚无的认识。

  我为什么不自杀?因为我对死亡和对生命一样厌恶。我应该被扔进燃烧的大熔炉里!我为什么会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有必要大声呼喊,发出野蛮的尖叫,它会让世界为之颤抖。我就像一道闪电,准备将世界点燃,用我的虚无之火吞噬一切。我是有史以来最畸形的存在,是充满火焰和黑暗、充满愿望和绝望的天启之兽。我是笑容扭曲的兽,向着幻觉收缩,向着无限扩张,在同时生长和死亡,愉快地悬浮在对虚无的希望和对一切的绝望之间,在香气和毒药中长大,被爱与恨折磨,被光和影杀死。我的象征是光明的死亡和死亡的火焰。火花在我的体内消亡,却又以雷电的形式重生。黑暗本身在我体内熠熠生辉。

2023-11-19 21:23

  令我深感遗憾的是,这一观察总能得到证实:只有那些从不思考,或者说,只考虑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的人,才是幸福的,而考虑这些东西,意味着压根儿就不思考。真正的思考就像搅乱生命之泉的恶魔,或腐蚀生命之根的疾病。始终都在思考,提出问题,怀疑自己的命运,感受生活的疲惫,被思考和生活折磨得筋疲力尽,在你身后留下烟和血的痕迹,作为你人生戏剧的象征——所有这些意味着你是如此不快乐,反思和思考就像诅咒,在你心中引起强烈的反感。在这个不应该为任何事感到后悔的世界上,有许多事可以让人感到后悔。但我问自己:这个世界配让我感到后悔吗?

  那些无法不负责任的人是最可悲的。拥有高度清醒的意识,始终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生活在认知的永久张力中,意味着终身的迷失。认知是生命的瘟疫,意识则是生命之心上的一道开放的伤口。身为人,这种永不满意、悬浮在生死之间的动物,难道不是悲剧吗?

2023-11-19 21:22

  如果说忧郁是一种漫无边际的遐想状态,永远不会导致强烈的深化或集中,那么悲伤则相反,表现为严肃的自我反省和痛苦的内在化。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感到悲伤,但开放的空间有利于忧郁,而封闭的空间则会平添悲伤。

  死亡、痛苦和悲伤否定了美学。死亡和美是完全对立的概念。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死亡更令人作呕,比死亡更严重、更险恶!有些诗人怎么会觉得,这种连怪诞面具都无法佩戴的终极否定是美的呢?讽刺的是,人越是欣赏它,就越是恐惧它。我必须承认,我欣赏死亡的消极。它是唯一一样我能欣赏却不喜爱的东西。它的恢宏和无限令我印象深刻,但我的绝望是如此巨大,以至我甚至不抱有死亡的希望。我怎么可能喜爱死亡呢?人们只能用矛盾的方式来书写它。谁说他对死亡有明确的认识,就说明他连死亡的预感都没有,哪怕他的心里背负着死亡。每个人不仅要背负他的生命,也要背负他的死亡。生命只是一场长久、漫长的痛苦。

2023-11-19 21:22

  世界的无限和人的有限之间的差距,是绝望的重要成因;但当人们在忧郁的状态下看待这种差距时,它就不再是痛苦的,世界似乎被赋予了一种奇异、病态的美。真正的孤独意味着人的生命有一个痛苦的间歇,那是与死亡天使进行的孤独抗争。在孤独中生活意味着放弃对生命的所有期望。孤独中的唯一惊喜便是死亡。伟大的孤独者远离世界,并不是为他们的生活做准备,而是心有不甘地等待着生活的结束。

  我绝对相信,我在这个宇宙中什么都不是;但我觉得,我的存在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如果我必须在我和世界之间做出选择,我会拒绝世界,拒绝它的光和法则,并不害怕在绝对的虚无中独自滑行。虽然生命对我来说不啻是折磨,但我不能放弃它,因为我不相信什么绝对价值,更不会为它牺牲自己。如果我完全真诚,我会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我不停止活着。答案可能在于生命的非理性特征,它自我维持,并无理由可言。如果活着只有荒谬的动机呢?还能称之为动机吗?这个世界不值得以理念或信仰的名义做出牺牲。

2023-11-19 21:22

  死亡在生命中的存在,将一种虚无的元素引入到人的存在之中。人无法想象没有虚无的死亡,也无法想象没有消极要素的生命。对死亡的恐惧,只不过是对死亡把我们抛入虚无的恐惧,这证明了死亡以虚无为前提。死亡在生命中无处不在,这是虚无最终战胜生命的标志,从而表明死亡的存在除了逐步打开通向虚无的道路之外,再没有别的意义。

  对不可逆转和不可挽回之事的感觉,总是伴随着对痛苦的认识,可以达到一种混合着恐惧的、痛苦的感受,但是对死亡,没有爱或同情之类的事。死亡的艺术是学不来的,因为既没有技法,也没有规则。痛苦的不可挽回性,是由每个人通过无止境的强烈痛苦来独自体验的。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心里有着缓慢的痛苦。对他们来说,只有一种痛苦,就是眼看就要堕入绝对虚无之前的那种痛苦。只有在这样的痛苦时刻,才会在意识中带来关于存在的重要启示。所以他们期待着从结局中得到一切,而不是试图把握缓慢而富有启迪的痛苦有何意义。结局只会揭示很少的东西,他们会像生前一样无知地死去。

2023-11-19 21:22

  从严肃的角度来看,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在迈入死亡,记忆只是虚无的标识。被剥夺了形而上学理解力的普通人,并没有这份逐渐趋向死亡的意识,尽管他和任何人都逃不过这种无可抗拒的命运。但是当意识变得不受生命约束时,死亡的启示就变得如此强烈,以至它的存在摧毁了所有的天真、所有欣喜的热情和所有与生俱来的快感。拥有这份死亡意识,是堕落和罪大恶极的事。生命天真的诗意,它的诱惑和魅力,变得空洞乏味起来。同样变得空洞的,还有人们的终极计划和神学幻想。

  生命作为死亡之路上的长久痛苦,不过是生命的恶魔辩证法的一种体现,在这种辩证法中,形式的产生只是为了遭受毁灭。生命的非理性体现在这种形式和内容的肆意铺陈中,体现在这种以新代旧的狂热冲动中,然而这种替代并没有质的提高。能舍身投入这种变化,能汲取每个瞬间提供的全部可能性,忽略掉那种令人痛苦、不无问题的评估——它在每个瞬间都能发现难以克服的相对性——能做到这些的人有福了。天真是通往救赎的唯一道路。但对那些感受到、体悟到生命是长久痛苦的人来说,救赎的问题简单明了。他们的道路上没有救赎。

2023-11-19 21:21

  发疯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尽管我们还活着,但我们觉得彻底和无可挽回地失去了生命。我继续吃吃喝喝,但已经丧失了我给自己的生理功能带来的任何意识。这近似一场死亡。在疯狂中,人失去了在宇宙中独树一帜的特定个体特征、个人观点和某种意识取向。在死亡中,人落入虚无,失去一切。所以对死亡的恐惧是持久和必不可少的,但其实没有对疯狂的恐惧那么奇怪,在疯狂中,我们的部分存在创造出一种比对死亡那全然虚无的生理恐惧更为复杂的焦虑。但疯狂不是逃避生活苦难的出路吗?这个问题只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因为实际上,对痛苦的人来说,问题只是出现在不同的光亮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出现在不同的阴影中。发疯的先兆因为对发疯之后恢复清醒的恐惧、对神智回归的恐惧——此时对于灾难的直觉是那样令人痛苦,几乎引发了更为严重的疯狂——而变得更为复杂。不可能通过发疯得到救赎,因为任何有发疯先兆的人,都无法克服对可能恢复清醒的时刻的恐惧。人只有不害怕混乱里的光,才会对混乱欣然接受。

2023-11-19 21:21

  痛苦真正的意义——不是出于纯粹的激情或无谓的幻想而做出挣扎,而是生命在死亡的魔爪之中绝望地挣扎——在这股极度疲惫的感受中显露出来。人无法将痛苦的想法与疲惫和死亡的想法区分开来。将痛苦当作挣扎?但又是跟谁一起,因为何种缘故?将痛苦解释为一种因自身的徒劳无益而高涨的热情,或者一场以自身为目标的战斗,绝对是错的。事实上,痛苦意味着一场生死之争。既然死亡是生命内在固有的,那么几乎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场痛苦。我只将在生死之战中有意识地、痛苦地体验到死亡存在的那些戏剧性时刻称为痛苦。当你通过死亡进入虚无,当一股疲惫感无可挽回地将你毁灭并且死亡获胜时,真正的痛苦就会发生。在每一场真正的痛苦中,都伴有死亡的胜利,尽管你有可能在那些疲惫的时刻过后继续活着。

  死亡是一种令人作呕的东西,是唯一不能带来快意的执念。甚至在你想死的时候,你对自己的愿望也会怀有含蓄的遗憾。想死,但我对我想死感到抱歉。这就是那些自我放弃、屈服于虚无的人所体验到的感受。最反常的感受就是死亡的感受。试想一下,有人竟因为对死亡的反常执念而无法入睡!

2023-11-19 15:50

  所以我得出结论:那些痛苦的人,内心的活动是如此剧烈,达到了爆发的程度,还有那些不能接受正常温度的人,他们注定要沉沦。毁掉那些过着反常生活的人,既是生活妖魔化的一面,同样也是生活贫乏的一面,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生活是平庸之辈的特权。只有平庸之辈才能活在生活的常温之下;而其他人在生命无法承受的高温下被烧灼,在这种温度下,他们几乎无法呼吸,已经一只脚迈入死亡的境地。我无法为这个世界做出任何贡献,因为我只有一种方法:痛苦。你抱怨人们刻薄、记仇、忘恩负义、虚伪?我建议用痛苦的方法来摆脱所有这些缺陷。把它运用到每一代人,它的效果很快便会显现。或许这样一来,我也能对人类有所贡献!

2023-11-19 15:50

这时,关于世界的启示就会从精神最深处的角落,从脱离生命的地方,从生命的伤口里涌出。要获得灵性,人必须非常孤独。那么多的虽生犹死,那么多的内心冲突!孤独对生命大肆否定,以至精神在致命混乱中的绽放,几乎令人不堪忍受。

  精神的存在表明生命的匮乏、巨大的孤独和长期的痛苦。谁敢奢谈靠精神得到救赎?生命在主观层面创造出一种焦虑,而人借助精神从中逃脱出去,这绝不是真的。相反,更真实的是,人通过精神,实现了失调、焦虑和高尚。你怎能指望那些不知道生命危险的人,会知道精神的危险?为精神辩解是极其无知的表现,正如为生命辩解是极度失调的表现。对正常人来说,生命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唯有病人才为生命感到喜悦,对生命加以颂扬,这样他才不会崩溃。那既不能赞美生命,也不能赞美精神的人呢?

  我在,故世界没有意义。一个人悲惨地受苦,对他来说,一切终将是虚无的,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法则就是痛苦,这有什么意义?假如世界容忍了像我这样的人,那也只能说明,所谓生命的太阳上的污点是那样巨大,这些污点迟早会遮蔽它的光芒。生命的兽性将我踩在脚下,压迫着我,剪断了我全力飞行的羽翼,偷走了我理应享有的所有欢乐。

2023-11-19 15:49

我也没法通过理解他人的痛苦,来减少我自己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痛苦是一种内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外在的帮助都没有用。

  没有人敢看镜子里的自己,因为他的面部轮廓会混入一副怪诞、悲惨的形象,带有污痕和血迹、无法愈合的伤口、止不住的泪水。假如我能看到一座血的火山,将像火一样红、像绝望一样灼热的东西,喷发到日常生活舒适而肤浅的和谐中,或者假如我能看到我们所有隐藏的伤口绽裂开来,让我们永远喷涌着鲜血,那我将体会到一种快意的敬畏。只有那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独自受苦的好处,它把我们的痛苦变得悄无声息、无从触及。

  真正的孤独是在天地间被绝对孤立的感觉。不应该有任何事情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这些绝对孤立的现象上转移开,清晰得可怕的直觉,会为我们揭示整场戏的全貌:人以有限的天性,直面世界无限的虚无。独行——对内心生活来说,既极度充实,也极度危险——必须这样进行,即不让任何事物影响孤独者对人独处于世的沉思。独行有利于人深入内心,尤其是在晚上,没有任何常见的诱惑可以窃取人的兴趣。

2023-11-19 15:49

  生命的火焰在密闭的炉子里燃烧,热量无法从中逃逸。那些生活在外部层面的人,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拯救:然而当他们并未意识到任何危险时,他们有什么可拯救的地方呢?内在体验的爆发会把人带入绝对危险的领域,因为有意在体验中扎下根基的生命,终究只能否定自己。生命太有限、太零散,无法忍受巨大的紧张。所有神秘主义者在经历过巨大的狂喜之后,不都感到自己无法再活下去了吗?那些在正常边界之外感受过生命、孤独、绝望和死亡的人,还能对这个世界怀抱什么期待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相信它是绝对和无限的。就算我们拿它与迄今为止世间所有的痛苦、最可怕的痛苦和最复杂的折磨、最残酷的死亡,以及最痛苦的背叛、所有麻风病人、所有被活活烧死或饿死的人相比,我们自己的痛苦又能减轻多少?没有人会因为“我们都是凡人”的想法而在自己的痛苦中得到安慰,任何痛苦的人也不会真正从他人的过去或现在的痛苦中找到安慰。因为在这个先天不足和支离破碎的世界里,个人注定要充实地活着,希望自己能成为绝对的存在。每一个主观存在,对它自己来说,都是绝对的。正因如此,每个人都活得好像他是宇宙的中心或历史的中心。所以他的痛苦怎么可能不是绝对的呢?

2023-11-19 15:48

  总有一些经历让人无法安然承受,事后会让人觉得一切都不再有任何意义。一旦你抵达了人生的极限,在那些危险的边界上,将自己能够得到的一切都运用到了极致,那么平凡的姿态和平常的志向也就失去了它们动人的魅力。倘若你继续活下去,也不过是借助了你通过写作将事物客观呈现,将自己从无边压力中解救出来的本领。创作是逃离死亡魔爪的短暂救赎。

  在生命的边缘,你感到你不再是你内在生命的主人,主观性是一场幻觉,无法控制的力量在你体内沸腾,而这与自己的中心或明确而独特的节奏无关。在生命的边缘,一切都是死亡的诱因。你会因为存在和不存在的一切而死。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经历都是跳向虚无的一跃。当你将生活为你提供的一切,一度运用到了极致,你就走到了再也无法体验到任何东西的阶段,因为再也不剩什么东西了。哪怕你还没有耗尽这些体验的所有可能性,只是把其中最主要的那些经历到极致,也就够了。当你觉得自己快要死于孤独、绝望或爱时,你还没有经历过的一切都会加入这个无穷无尽的悲伤序列。

2023-11-19 15:48

因此,疯狂可以视为某种真情流露的突然迸发。有鉴于此,我们应当撰文颂扬真情流露,而不应颂扬愚行。真情流露的状态凌驾于习俗和体制之上。奔涌的液体遽然袭来,将我们内在生命的所有要素一举融化,创造出一种饱满而激烈的节奏,一场完美的交融汇聚。与僵化的形式和框架遮没了一切的高雅文化相比,真情流露的模式表现得粗鲁不堪。其价值恰恰在于其粗野的品格:它不过是血、真情与火而已。

  我鄙视那些在临终前操控自己,故作姿态,感染他人的人。只有独自流下的泪水才会灼人。那些要求在死亡时有亲朋围绕的人,是出于恐惧和无法单独度过最后时刻的无能。

  我们与万物如此隔膜!但万物不也同样令我们无从企及?最深邃和最根本的死亡,就是在孤独中死去,届时就连光亮也会变成死亡的成分。在这样的时刻,你会与生活、爱情、微笑、朋友,甚至与死亡全然隔绝。你会问自己,除了世界的虚无和你自身的虚无,是否还有别的东西。

2023-11-19 15:47

真正深入内心才会获得的普世性,停留在外围的人无从企及。对普遍性的庸俗解释,说它是这样一种现象:只是量的扩张,而非质的包罗万有。这种解释将真情流露视为无足轻重的低级现象、内心反复无常的产物,它没有注意到主体性传情达意的手段所展现出的非凡新意与深度。有些人只在人生的紧要关头才变得真情流露;有些人只在濒死的痛苦挣扎中才变得如此——在他们的全部过往陡然闪现在眼前,给他们带来瀑布般剧烈冲击的时候。

  真正的痛苦始于疾病。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表露性情的品格。只有那些在可耻的麻木中长大的人,才会在生病时依然无动于衷,从而错过疾病带来的性格深化。这样的人若不经受一次彻底的疾病之苦,就不会变得真情流露。偶然发生的真情流露源于外部因素;一旦外部因素消失不见,他们内心的回应也会一道消失。内心若是没有些许癫狂,就不会有真正的真情流露。重要的是,在所有的心理疾病形成之初,都有一个真情流露的标志性阶段,此时,所有常见的藩篱和限制统统不复存在,让位给那种最丰饶、最富创意的内心的陶醉。精神错乱初期诗兴勃发的特点由此得到了解释。

2023-11-19 15:47

  假如你把死亡宣之于口,那你就拯救了一部分的自我。但与此同时,你真实的自我当中,某些东西也会随之消逝,因为意义一旦客观呈现出来,就会失去它们在意识中葆有的那份真切。这就是为什么真情流露代表着主体性的散发;它从个人无法遏制、需要不断表达的精神沸腾中,散发出一定的数量。真情流露意味着你不能保持内心的封闭。客观呈现的需要越是强烈,袒露出来的情感就越是刻骨铭心、厚重而强烈。痛苦或恋爱的人为什么真情流露?因为这两种状态尽管性质和方向有所不同,但都是出自我们的存在最深邃、最隐秘的部分,出自主体性这一坚实的核心,如同出自辐射地带。当一个人的生命和着最精妙的节律脉动,这种体验强烈到它汇集了这个人个性的全部意义时,他就会变得真情流露。这时,我们的独特之处就会在颇能传情达意的表现中得以体现,这种表现会令个体上升到普世的层面。最深刻的主观体验同时也是最具普世性的,因为人正是经由这些才触及生命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