すしめかぶ绘画讨论


写在前面:

本人并非美术专业,也对美术涉猎未深,再加上论述资料不详细,这篇文章一定是漏洞百出,也欢迎大家与我进一步交流讨论。

近日对sushi老师的一些讨论已经引起了不良的后果,我对此深感痛心。艺术应当是平和的包容的而不是针锋相对的水火不容的。二次元圈子向来没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也因此没有统一的讨论标准,我认为这才是乱象的根本原因。这篇文章,也算是我尽我所能地为搭建理论框架做一点微小的参考。

愿艺术和美与我们同在。














美术是一种直观的艺术。

在四大艺术类别中,大多数艺术都是以直观为主,只有文学是偏向理性的艺术形式,而以美术为代表的的艺术,整体偏重于直观性的输出和接受。

美术具有直观性主观性,这就是说,美术包含有由直观性所涵盖的感官至上意义以及由主观性所代表的时空变化意义。通俗一点,直观性的意思是说,一幅画好不好看漂不漂亮是有“眼缘”的,注重“第一眼就看上了”这样的一拍脑门儿的结论;主观性的意思是说,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对美术作品的解读可能会因人而异。

美术作为创造美的艺术形式,其全过程贯穿着直观和主观的特性。前述,创造美的过程分为“输出”和“接受”。在前一阶段,艺术家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等直观的视觉元素,主管地反映现实生活以及内心世界。在后一阶段,观众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使视觉元素直接作用于情感和认知中,从而主观地有选择地有偏差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美感。既然美术作为创造美的艺术形式,其全过程贯穿着直观和主观特性,那么将此二特性作为美术的基本特性应当无误。

主观之外,我们学到的一套系统性的美术鉴赏步骤,其实是存在于主观基础上的客观存在。高中美术课本中就会提到美术鉴赏的四个步骤:观察、分析、解释、评价。我们熟识的“这幅画画了什么”“这幅画表现的什么”“这幅画的主题是什么”其实是在走上述四个步骤。而在这些问题之前,在观察步骤获得的结果被理性的表述之前,在观察步骤获得结果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一定会对作品有一个非客观的认识,这样的认识结果一定是主观的,而这样的认知过程一定是直观的。本文讨论的一直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日系ACG绘画作品(二次元绘画,后简称二绘)是美术作品中的一个极微小的分支,对美术作品通用的认知和特征当然对二绘也通用。不但如此,二绘还要放到整个日系ACG绘画的发展环境和未来趋向里看,这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别它所具有的特征。

下面是近期すしめかぶ(罗马音sushimekabu,后简称suhsi)老师的一幅作品:


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你第一眼看上去这幅画好不好看?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思考一下,你是用什么理由判断它不好看的?是不是“人体画的不合理”“脸型太过奇怪”“大小眼感觉难受”?对了,你的回答和我的问题是不相匹配的。“人体”“脸型”“眼型”是建立于大脑有了“此画表现了一个人”这种客观认识之后的评判,是经过思考之后的结果,而不是直观地不假思索地评判它的美学价值的行为。换句话说,“人体”“脸型”“眼型”是“第二眼”看出的结果,我的问题是你“第一眼”的感受。在大脑还未理性地认知图像内容前,在画面中的内容不成其为人前,我们首先认识到的是色彩、线条、形状及其组合,这些东西是“第一眼”美感的来源,也是我们想要指出的直观的鉴赏对象。

抱着这样的理解再来看一眼上面的图吧。不要看人,而是看线条、色彩、形状的组合哦。

这次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是的,sushi老师的色彩和线条运用都是独具一格的。色彩方面,曾经某位群友做出过非常粗俗但很形象的恶评,他说这幅画“像你妈死了以后被福尔马林泡了三天似的”。这句恶评从反面说明了无论是sushi老师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有意或无意地认识到sushi老师的上色风格:浅淡。和寺田老师(见下图)成鲜明对比,sushi老师并不着力于鲜明的色调和尖锐的对比色,而是已清新淡雅的分为色彩取胜,如同炎炎夏日少糖而多冰的柠檬茶。线条方面,从桐叶到すしめかぶ,sushi老师历经多次画法的转变,只从现在来看的话,sushi老师的手癖是丰富的曲线运用。这种运用有利有弊,利在使画面具有流动性、运动美,弊在不可避免地要牺牲一部分人体的合理性,从而出现了如今被某些居心不良者揪住不放的弱点。

寺田老师


Sushi老师放弃人体的合理性转而追求画面流动、运动的效果不是“不会 不能 不可以”的客观因素,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选择。一种自觉的美术趋向。这个观点只是我个人的揣度,但我有如下的理由:早期的桐叶作品有合格的合理的人体。

Sushi老师的绘画生涯从同人时期开始。同人时期到纸魔时期我愧于资料不足,有所欠缺,欢迎大家补充。桐叶的纸魔时期所谓“出道即巅峰”,是包含一众黑粉在内大家统一认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桐叶,沉迷于用直线,构图也比较简单。我在纸魔时期的作品中没有看到大的人体错误。



水葬时期,桐叶的风格初显端倪。这个阶段,桐叶明显地不再满足于早期的简单动作,人物的体幅变大了,曲线的风格还未成熟,崩坏提前一步出现。




下面有一组对比:





空刻时期,桐叶的画风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在这个阶段,桐叶创造性地发现了曲线的妙用,为其独特风格的形成打下了最为重要的基础。空刻的CG图在大量崩坏之外还具有“内在力”和“趋向性”的特点,应该是桐叶的一次尝试,在后面的作品中表现的都不明显。


冥契时期,桐叶的画在人体结构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以抛弃“内在力”和“趋向性”为代价,冥契时期的绘作不再有水葬和空刻时期令人不忍卒看的人体崩坏,但保留下曲线的丰富运用,已经形成了所谓的“桐叶画风”。

如今,曾经的桐叶摇身一变而成为sushi老师,没有了秋野小呗的上色加持后,sushi老师浅淡的上色风格也显现出来,完善和丰富了sushi老师的画风,使sushi老师自成一派。如今的绘作难度明显上升了,画面结构明显复杂了,人物形象更生动了,细节处理也更优秀了。值得注意,sushi老师的招牌“大小眼”也在这时候定型了。

追随sushi老师的绘画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创新、不断进取、用于一次次地打破桎梏、走出舒适圈的画师形象。从“萌系”到“抽象”,她本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但实际上她却选择冲在绘圈浪潮最前头,顶住质疑追求心中美好,这难道不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吗?从业十多年,sushi老师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新奇的审美体验,不断更新着自己,以至于今天我们仍不敢断言sushi老师的画风已然定型,这难道是少部分人口中的“摆烂”“逃避”“恶心观众”“不接受批评”吗?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我对sushi老师绘作美学意义的褒美,那么下面我们用理性的艺术鉴赏方法来讨论一下前述的你的感性的美学接受效果。我们小学二年级就学过(不是),美术作品的效果由五个要素构成(如下图)。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画面美感的认知。其中,构成、节奏与整体、空间甚至色彩的部分内容,都是在追求一种“合理”,与客观世界“相符合”。而美学则是我所说的“第一眼”,主观与直观色彩浓厚。


既然上述五个要素构成了效果,那么五个要素都达到最好是否就能使作品艺术效果最大化了呢?当然不是。打个比方,在篮球这项运动中,有点运动员三分球投的很准,有的运动员上篮和扣篮很棒,当然也有全能型能力均衡的运动员。然而最后为人熟识的往往都不是那些能力均衡的球员,而是那些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特长的球员。在绘画方面有点像这种情况。一幅假如是100%,五头并进那么每个效果只能发挥到20%,这样的艺术只能说中规中矩,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也有的艺术家会抓住一两个效果深挖,比如把色彩运用到80%,这样的效果在特定的审美环境下就显得令人满意了。当然,这样做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其余效果只能分那剩下的20%了,它们的价值一定会下降许多。根据情境权衡五大效果的使用,这是优秀的艺术创作者们一直在做着的事。

常有人把桐叶和毕加索对举。虽说这样的类比并不一定是出自好意,但我认为把他们放在一起看在合适不过。首先,最浅层次的,桐叶和毕加索都对画面的合理性做了一定程度上的舍弃。其次,他们都对其他效果的表现力采用了很大程度的突出。最后,他们都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对美的不懈追求和不断突破创新的精神。百度百科对毕加索有一段鞭辟入里的介绍:


我们顺水推舟地来说说毕加索。先来看几幅画吧。




你有没有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为啥毕加索的画可以收到如此广泛的声誉?既然那么多美术家都认可了,至少有他的可取之处吧?刚刚看的几幅画,你可以说画上的人体是标准的吗?你可以因此而去责备毕加索吗?我相信各位是没有这种想法的。然而我们承认毕加索的画具有美感,那么这种美感就只能存在于直观美学元素的使用上。作为当时的新派前卫画家,毕加索对空间构成方面有他独特的思考。色彩的瑰丽大胆也鲜明地表现出艺术家的性格。我们在抛开了“画面上是一个合理的人”之后对毕加索画作的欣赏是这样子的,可以看到仍有美感存焉。我想说的是,纵使二绘和传统美术有不同之处,但同属于美术这个艺术框架内,其欣赏方式的底层逻辑应当一致,至少我们在评价sushi老师的作品时,不能缺少了对直观视觉元素的重视而偏重其合理性。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造力关乎艺术的生命力。sushi老师的作品具有创新性,这件事不仅对观者、对绘者本人有意义,对整个绘圈也有着虽非深刻但很久远的影响。《白鲸》今天看来不过是大杂烩,《玩偶之家》只指出问题而没给出解决方案,《荒原》说是象征主义的巅峰恐怕也有点过,这些作品名流青史并不仅仅因为艺术水平高超,更多的是为了纪念他们夺人眼球的创新价值。当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出现,我们首先不应该苛责它不够完美,而应当关心创作者的敢为人先是否教会了我们一些东西,是否打破了某些无形却长期限制着创作的桎梏。正如《百年孤独》教会中国作家“小说还可以这样写”,sushi老师的画同样也告诉我们“二绘还可以这样画”。这就是sushi老师绘画存在的意义了。

在这个AI绘横行的时代,平庸的作画很快将要迎来完结,观众对原创和独创的呼声只会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坚守个人风格而又不断自我革命的sushi老师以及她持续进化着升级着的画作,我相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上。

5 条评论 4 转发
评论
你还未登录哦~
评论
{{reply.createAt}}
{{reply.replyContent}}
{{reply.createTime}} 回复
{{subNode.createAt}}
回复 @{{subNode.targetName}}: {{subNode.replyContent}}
{{subNode.createTime}} 回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