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的构想图——少女的梦与存在的自我
因为现实生活的种种原因,我已经放下大半年了,但不知为何我又想去推这些作品,我想来可能它们已经成为我审视自己,理解他人,观察世界的一个重要的角度吧。《白日梦的构想图》这部作品是我无意中发现的,我被它的名字深深的吸引了,“《白昼梦的青写真》”这是它的日语名称的直译,我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的时候有一种缥缈,梦幻,遥不可及的感觉,很简单却很美丽。当我翻开这部作品时,似乎有一种无限大的吸引力吸引着我,心中沉寂许久的热爱重新燃起,每天废寝忘食的攻读这部作品,渐渐地占据了我的内心中。我想写点什么,想为它写一点什么,我这样想着。但是当我准备提笔时,忽然浮现出了作品中的一段,那是有岛芳读秋房日记中的一段话,秋房在日记中写道:“自以为是评论家,针对那些作品写来高高在上的批评文的睁眼瞎...亏他们能一脸相安无事的写出这种寄生在原作上的文章......”想到这,我稍稍有点自我怀疑,这部作品的作者绪乃也是这样想的吗,我为这个作品写的这篇文章,似乎真的只是寄生在原作上的空文,但转念想想,我觉得并不是。有岛芳对凛说过,即使你的父亲不配作为你的父亲,但他的文章真真切切的拯救过许多人啊。同样的,我想写下这篇文章,因为它真真切切的传达到了我的心中,我想将这份热爱再传达给更多的人。只是我觉得愿意为一篇好的文章,一本书去评论的人,即使写的并非那么好,至少心中会是对作品尊重的,喜爱的。
不知道大家看见这个作品的名字会是什么感受,如果只是纯粹的看见名字而产生的联想,它散发着浪漫主义的意境,幻想与诗意,自由与宁静交错。“白昼梦”可以象征着逃避现实的状态,“青写真”是将美好的憧憬投射到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中,在那里充满着青涩与美丽。“构想图”是一幅心灵的地图,它记录着人们平日未曾触及的渴望与幻想。其实呢,无论是原本日语的名字还是中文的翻译,可以看出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
这部作品在批评空间有90台点的分,我个人认为它在88或89分是比较合理,虽然听说有些绯闻但就不细究了,我们仅讨论文章。我觉得在这个分数线上,与之相比的也是近几年的作品《樱花,萌放》,《樱花,萌放》同样也是90点的分,我之前也写过这部作品的评析,两者都有出彩的地方,但还是后者较为优秀,虽然雪人的冗长复杂的环境心理描写是较大的扣分项,但是整体作品的逻辑性,伏笔回收能力是非常精彩的。相比来看《白日梦的构想图》在这一方面就稍微显得黯然失色,虽然整体剧情的逻辑创意,人物描写是非常优秀的,但到case0后半段时明显有点力不从心,短时间内产生了大量解释的设定和反转,而且有点自圆其说,显得不是那么的自然。总体而言,瑕不掩瑜,不能因此否定它是个好作品,所以我给到了88或89点分数。
刚进游戏,大部分人应该与我一样有点摸不着头脑,没保存进度时,每进入一次游戏都是不一样的剧情,我想到了作品的简介“人们变得只会做同样的一种梦,有的晚上是,女学生与教师的邂逅;有的晚上是,剧作家与女演员超越身份地位的爱情剧幕;还有的晚上是,逃学少年与实习老师的淡淡的初恋......”这三个梦应该是对应着现在的剧情。所以呢,我被他深深的吸引了,我想知道这三个故事与作品到底是什么关系,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Case1——孤寂心灵的碰撞,陪伴家人的幸福,世凪的本我
透过半掩着的窗,细碎的阳光洒在少女微垂的眼睫,一手托着脸颊,目光穿过窗外,仿佛一缕无形的风,飘荡在教室之外。少女的眼神柔和但夹杂着一丝丝的妖艳。她微微的笑着,游离的目光似乎与谁重叠了,“你上课总是看着窗外,我在讲台上可是看的一清二楚”“老师,你不也一样吗,你的目光总是看向我,台下的学生看着讲台上的老师也是一清二楚呢”
这篇case1讲的是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女学生波多野凛与过着单调生活,夫妻感情不和的老师有岛芳的故事。
整篇文章充斥着压抑的氛围,在阴雨天葬礼上的相遇,古文课的课堂,有岛芳与妻子情感不和的家庭,波多野秋房的日记,老师对妻子的强上,凛对老师的低声泣诉,一直到有岛芳浴室自杀,压抑的氛围在这一刻到达了极致。当我读完这篇故事,我自言自语说“果然这样的作品只有日本人能写的出啊”也许是因为我心中的少许偏见,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故事处处透露着日本近现代文学的气息,扭曲凄美的爱,孤寂虚无的心灵。这时我又想到了另一个作品《挪威的森林》,这两个作品我读着的时候,感受是类似的,痛楚挣扎,空虚迷茫。同时我觉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对他人的救赎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凛拯救了有岛芳,同时也拯救了自己。有岛芳以为自己被波多野秋房拯救了,但其实却将他引入死亡的深渊,而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凛的来电信息“可以打几分”真切的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这一刻,他被凛拯救了。
已不惑之年的外聘教师有岛芳在古文课上机械的,毫无感情的写着板书,每天重复着单调无趣的生活。家庭里,与妻子感情不和,妻子厌恶他放弃曾经的写小说的梦想,他唯一能逃离生活的地方就是吸烟室和图书馆。在大学导师的追悼会上他遇到了他的学生波多野凛,凛的父亲秋房是赫赫大名的作家,也是有岛芳大学社团的后辈,却死于自杀。因为这一次的相遇,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交集,两人的感情也因此升温。有岛芳想写点什么,他重新拿起笔,以自己理想的波多野秋房为原型写下了一篇小说。波多野凛看了后,感到非常的不解和痛心,她带着有岛来到了他父亲的工作室,想让他了解真实的父亲。此后有岛芳如同找到了栖息之所,每天在工作室中读着秋房的日记,秋房不是一个理想的作家,他是一个对现实生活极度失望,对人生感到荒诞,对社会关系感到可笑,对妻子儿女漠不关心的一个小人。有岛芳如饥似渴的读着他的日记,他感到深深的共鸣,与秋房一样孤独,一样不被社会理解,一样的无助。这个时候他如同着了魔,他与秋房融为了一体,他就是秋房,秋房就是他。他迈向了浴室,那是秋房自杀的地方,他想起准备离婚的妻子,枯燥无味的生活,无法实现的梦想,他打开了水龙头,等待着死亡。这时手机的铃声忽然响起,“可以打几分”,这是凛发来的消息,他忽然意识到他与秋房并不一样,他有所爱之人,有人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快乐,我还不能死。他再一次拿起笔,又一次写下了故事,这是他未曾实现的梦想,这也是对凛的告白情书。
凛失去双亲,父亲给她留下了巨额的财产,独自一人的生活让她形成了与有岛芳一样的性格,在这静谧压抑的故事中,波多野凛和有岛芳的灵魂似乎在命运的暗流中彼此拉扯,不断向彼此靠近,又在现实的重压下艰难挣扎。他们的孤独、压抑,互相的吸引,交织成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愫。对有岛芳而言,凛的出现似一缕光,照亮他那被单调和失意填满的生活。凛并不只是一位学生,更是他精神的寄托,犹如他心灵中潜藏的期望和救赎的象征。
波多野凛在有岛芳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特别的共鸣,甚至一种自己从未感受过的归属感。有岛芳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像是一种情感和心灵的寄托。她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与虚无感深深地烙印在她心中。而有岛芳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她一直以来缺失的亲情和被关爱的感觉。作为一位孤独的年轻人,她从有岛芳的情感流露中得到一种默契的理解,甚至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存在意义。当她意识到有岛芳因深陷压抑而准备自我了断时,她发出信息“可以打几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包含了她对于生命的呼唤。她想要提醒他,自己在他的生活中依旧存在,自己需要他,正如他需要她一样。如同《挪威的森林》中那种孤寂、迷茫的救赎,二人最终在彼此的存在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有岛芳不再是那个只懂得逃避的老师,波多野凛也不再是那个孤独无依的学生。在彼此的眼中,他们获得了对自我存在的认同
这个故事是世凪在海斗搬到中层是独自一人写下的,整篇压抑痛楚的氛围正是世凪内心的映射。在故事前半部分的结尾,凛对老师低声的泣诉“救救我,老师;救救我,老师......”
这里救救我,可以看做世凪的心声,她在书写自己的渴望:渴望在无助的时候有人拉她一把,渴望自己的存在能让他人感到温暖,渴望一种救赎的情感,能够从孤独的困境中获得真正的理解。在这个故事中,世凪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海斗离开的痛苦和不解。海斗通过努力成为研究员,有机会搬到中层生活,代表着一种对上升和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而世凪却向往平凡简单的生活,留恋在下层的安定与陪伴。这种分歧让世凪感到孤独无助,因为她无法向海斗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想法,而海斗也无法理解她的选择。有岛芳这个角色,象征着世凪对海斗的情感依恋和失落,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通过有岛芳的角色,她在故事中把自己渴望的情感、对海斗的不舍、以及对理解与陪伴的需求都深深埋入其中。凛对有岛芳的依赖与救赎,正是世凪对海斗的深切期盼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世凪之所以会在故事中塑造出孤独无依的凛,正是因为她自己从小经历了深重的孤独感。小时候,父亲得了痴呆症,不认识家人,孤独地走向生命的尽头,而母亲也抛弃了他们,离开了这个破碎的家庭。只有世凪陪伴在父亲身边,这段经历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她内心渴望一个完整温暖的家、亲密的陪伴和无条件的支持
无论是凛还是有岛芳,他们在一起生活中,第一次找到了家的归属感。世凪最想要的梦想,也是她的“本我”,就是家人陪伴的幸福,她在参加试验时,对海斗说,我们能结束这个科研吗,我想要一起住在下层的房子里,每天做着工作,领取配给,过着平淡简单的生活就足够了。故事中的凛是她本我的幻化,同时也是世凪向海斗的无声呼唤。她把凛写得如此孤单,是因为她自己深感空虚;而在对有岛芳的拯救中,她渴望有人能拯救自己,把她带回充满温情和陪伴的生活。这种借凛之口诉说出的情感,便是世凪内心最真实的“本我”。
Case3——夏日的恋情,追逐的梦想,世凪的自我
站在讲台前,作为“实习教师”。这份称谓总带着点陌生感,就像是借来穿上的华丽戏服,透着隐隐的不自在。她轻轻的带上黑色短发的假发,手指顺着发丝滑落,如夜晚般柔和冰凉,带着一丝丝的疏离。挑选了一件合身的黑色制服,扣好每一个扣子,仿佛把真实的自我包裹起来。最后她戴上了一副黑框眼镜,镜片稍稍模糊了她眼中的世界,她看上去冷静从容,让人很难亲近——也许这就是我理想的教师的模样吧,少女这样想着。
她敲响了门,为了教师资格证,他不得不来到少年的家里,劝说他回去上课。少年被父亲斥责了,他想要追求他的梦想——成为一名摄影师,她看着他,心里莫名地有些难过。她知道自己此刻是站在父亲那一边的,劝他放弃摄影、回到课堂,但内心却生出一股深深的歉意。她想放弃了,但不行,眼前浮现出妈妈哭泣的脸庞,她不想再让妈妈被瞧不起了,她想要找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因此这份千载难逢的实习机会一定要把握住。
一次又一次的家访,她窥见了少年追寻梦想的真心,她感觉有一丝陌生的酸楚在心底悄然浮起——久违的悸动。少年为了完成母亲未能完成的梦想——拍摄哈雷彗星。她陪伴着少年在夏日里完成他的梦想。少年握着相机,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紧张。他渴望捕捉到母亲生前未完成的梦——那颗哈雷彗星,他想用镜头为她留下些什么,证明她的热爱仍在他的血液中奔涌。但他始终拍不出自己想要的画面,那颗哈雷彗星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他抬头看着老师,她的笑容被星空的光勾勒得温暖而柔和,没有平日里“老师”伪装的疏离,只有一份真实的纯粹。他下意识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那一刻,少女的笑容便定格在他的镜头中,宛如一片温柔的记忆,轻轻在心底荡漾。
少年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并不只是渴望拍摄星空和风景。真正令他着迷的,是眼前这个人真实而微微羞涩的笑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细微情感与瞬间流动的温度。他想透过镜头去捕捉这样的瞬间,去发现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光芒。
在夏日的最后时光,两人相爱了,少女辞去了教师的实习工作。几个月前的她,还是那个压抑着自我、穿着“理想教师”外衣的人。然而,与少年相识的点滴,悄悄点燃了她内心深处的渴望,让她在少年的率真和纯粹中找回了久违的勇气。她想要像少年一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寻梦想。在夏日的余晖下,他们分别了,互相走向了自己理想的道路。“等我们都成为成熟的大人,我们再在一起,好吗”。
以上的就是case3——实习老师桃之内李与学生康奈的故事
Case3的剧情不像case1一样充满着日本文学的气息,而更倾向于比较传统的剧情。在后面我们得知这篇故事是世凪在小时候写的,通过这篇故事展现了小时候的世凪对纯真爱情和追求梦想的向往,故事中的角色桃之内李,代表着少女心中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她作为实习教师,表面上是顺应社会期待,追求稳定的职业,但内心却隐藏着对自由和梦想的渴望。康奈的角色则是梦想与执着的象征。他希望成为摄影师,追随已故母亲的脚步,康奈的坚定与率真激励了桃之内,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二人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体现出青春期对于爱情的探索和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故事中的桃之内李和康奈之间的情感互动展现了青涩而美好的爱情。这种爱情不仅是浪漫的憧憬,更是两人共同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支持与鼓励。
我们都知道康奈是以海斗为原型的,在世凪的笔下,自己是老师,而海斗是学生,其实也正对应了这个这个时间两人的阶段,现实生活中,海斗每天做着两份劳役,照顾患病在身的母亲,即使自己经常受到排挤,仍然想要追求梦想,成为研究员,让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这个时候,世凪如她的故事中一般,像一名老师或者说姐姐,帮助海斗如何在学校里生活,在欺凌前保护海斗不受到伤害,同时也互相分享自己的欢乐。这段时光,世凪与海斗彼此依偎,在成长的路上携手前行,尽管现实的风浪依旧,但心中的那份勇气与梦想,始终闪耀着微光,指引着他们向前。
这个故事如同一幅轻松而明亮的画卷,描绘了世凪和海斗之间的纯真友谊与梦想追求。它的平凡与恬淡,正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他们的生活。在这个故事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波澜,只有细腻的情感与日常的点滴美好,仿佛是在童年的画纸上,涂抹着世凪心中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世凪通过文字,将自己与海斗的生活理想化,赋予了他们一种无忧无虑的气息。在故事中,海斗虽承受着生活的重担,却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世凪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坚韧与勇敢。而世凪的角色,更像是位守护者,她以轻盈的姿态穿梭在他们的故事中,她的每一句鼓励,每一个微笑,都是对梦想的坚定信仰,让海斗在追逐理想的路上不再孤单。二人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孩童般的纯真与欢乐,仿佛时光在此刻凝固,成为了永恒的美好回忆。
总之,这篇故事是世凪对童年生活的一种理想化描绘,它捕捉了年轻时那种简单而美好的情感,展现了友谊与梦想交织的细腻画面。尽管生活并不总是如意,但在她的笔下,平凡的日子也散发出令人向往的光辉,成为心灵深处最温暖的记忆,所以呢,这就是世凪的“自我”。
Case2——历史的歌剧,权利的争取,世凪的超我
中世纪的英伦大地,微弱的烛光摇曳于威廉·莎士比亚的小酒馆,映照出他与几乎失明的老爹的日常生活。尽管生意冷清,但酒馆总是坐着几位老顾客,听他们诉说各种各样的故事,梦幻而又真实,悲伤而又欢笑。威廉的剧本,像他内心涌动的潮水,时而澎湃,时而宁静。在这个男人主宰的时代,女人的声音却被压制在阴影之下,直到奥莉薇娅的出现。她打破了这一切的禁锢,化身为男装的演员,以她无与伦比的才华在舞台上光芒四射。她的眼神如星辰般闪烁,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对自我的追寻。当威廉因被指为偷鹿而面临死亡之际,命运的转折仿佛在这一刻悄然降临。奥莉薇娅的出手相助,将他赎了下来。她要求他为她的剧团创作剧本,这一契机为威廉打开了一扇通往梦想的大门。两人联手,借助创作的力量,逐渐使剧团在众人中赢得了喜爱。但在成功的背后,波澜暗涌。海军剧团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挑战如同乌云压顶,威廉本不愿应战,但他心中燃起了复仇的火焰,为了朋友的死去,他挺身而出,决心与马洛一决高下。怀着怒火,威廉创作出了《哈姆雷特》,那是他的灵魂之声,汇聚了他对生命与死亡的深思。
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威廉与奥莉薇娅之间的情感也在悄然滋长。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在他们心中编织出爱与理想的华美篇章。夜幕降临,星光闪烁,他们在烛光下共享灵魂的交融,彼此的心跳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旋律。
然而,命运的捉弄如同一场无情的风暴。当威廉的剧本终获宫廷青睐,正当他们以为未来光明时,奥莉薇娅却不得不面对命运的残酷。她为了剧团再次成为斯宾瑟的奴隶,注定要离开这个让她焕发光彩的舞台,踏上她无法选择的归途。
在那令人窒息的瞬间,威廉破罐子破摔,冲入宫廷,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以最伟大的戏剧作为承诺,请求女王召回奥莉薇娅。他的情感如同奔腾的河流,无法遏制,无法回头。最终的演出如同一场狂欢与绝望的交织,他们在舞台的光辉下相拥而泣,当最后的帷幕落下,他们的灵魂交融,化为对彼此深切的渴望与爱意,但即使在激情的瞬间,她的身影却始终被枷锁束缚。她注定要离开,留他独自承受这份刻骨铭心的孤独与失落。
在这段充满诗意与绝望的旅程中,威廉·莎士比亚与奥莉薇娅的故事,不仅是对时代的反思,对女性权利自由的争取,也是对爱渴望的吟唱。他们的命运如同那华美的剧本,尽管悲剧,却也闪烁着光辉。
世凪的命运,世凪笔下的莎士比亚和奥莉薇娅,莎士比亚笔下的剧本,他们同时化为了悲剧。这篇故事可以看做世凪以莎士比亚为主角写的同人作品,跟前面两篇一样,故事里的莎士比亚是海斗,奥莉薇娅是世凪。
在这个故事中,奥莉薇娅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抗争,象征着世凪对自己命运的挑战与反抗。她为了争取女性上台表演的权利,正如世凪在面对未来可能失去记忆的恐惧时,努力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世凪遗传了父亲的阿尔茨海默症,让她意识到,记忆的流逝可能会剥夺她的身份与过往。在这种情况下,奥莉薇娅的斗争显得非常重要。她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在为所有女性争取一个能够自由表达和追求梦想的空间,这种渴望与抗争正是世凪内心深处的映射。
通过奥莉薇娅的故事,世凪在表达对自由和记忆的渴望。她希望能够像奥莉薇娅一样,勇敢地站出来反抗命运的安排,不让自己的生活被束缚在阴影之中。即使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世凪依然选择用创作和表达来对抗命运的无情,努力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去。
这一切都让她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塑造角色,更是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刻的对话,试图找寻在即将消逝的记忆中,依然能够坚守的梦想与信念。
在这个故事中,奥莉薇娅带领剧团的成员们,在莎士比亚的帮助下,登上了宫廷演出。这个是故事的主要脉络,其实隐藏了世凪心中的另一个真实。世凪生活的时代,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被迫生活在地下,海斗成为研究员后,日夜研究虚拟空间技术,希望有朝一日通过这种技术让人们再次回归到地上生活,而这个技术是基于世凪的特殊能力实现的,在故事的结尾,世凪牺牲自己与虚拟世界融为了一体,带领地下的人们看见了黎明的曙光。奥莉薇娅带领剧团登上宫廷舞台的努力,以及与法律和道德的抗争,象征着世凪内心深处的理想与牺牲精神。她用奥莉薇娅的抗争故事来暗喻自己在现实中面对命运的抉择和献身精神。通过剧团成员的努力,他们象征性地走上了光辉的舞台,犹如世凪希望地下的人们能够重见光明。
海斗理性方式构筑希望,但虚拟空间技术的实现需要世凪的心灵支撑。世凪最终与虚拟世界相融,为了成全这一切,牺牲自我,引导地下人们“看见曙光”。她的牺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憧憬,也让他们一同见证了她所期待的光明与自由。所以这就是世凪的“超我”。
Case2的故事的剧情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Case0的走向,奥莉薇娅带领剧团的人们登上宫廷剧目,是在隐喻世凪在故事的结尾与世界融为一体,带领人们重新走到地上。奥莉薇娅与莎士比亚最终的分别,也是为后面世凪与海斗的分歧埋下伏笔。
纵观case1,case2,case3,三个剧情分别有各自的意义,case1的故事更像是世凪的一生,从被父亲遗忘,母亲的抛弃,到二人相遇的救赎,最后以自己的意志选择了人生的道路,终于找到了自我的存在,这样的故事所描绘的正是世凪的“本我”。case2的故事更倾向于世凪所作出的人生选择,即牺牲自我,带领地下的人们重新看见光明,同时也隐喻着与命运抗争的主旋律,无论是奥莉薇娅与法律和道德的抗争,无论是带领剧团登上宫廷剧目,这都在描绘着世凪的“超我”。Case3的故事是世凪心底美好心愿的幻化,追求美好的,柏拉图式的恋爱,自由的不受拘束的追逐梦想,所描绘的是世凪的“自我”
在这三个故事中,世凪通过不同的视角探索自我、超我与本我的三重心灵。每个故事彼此交织,展现了世凪复杂而完整的精神世界:既有原始的情感归属,也有超越自我、服务他人的意志,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三重构造使她的内心挣扎更显得鲜明而真实。
Case0——本我,自我与超我
在未来,地表成了人类无法触及的禁区,世界的目光转向了地下,社会阶层也被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人们似乎各居其位,无法跨越这道无形的界限。海斗自幼失去了母亲,与青梅竹马的世凪相依为命,他们的家中,唯一的陪伴便是家用机器人出云。世凪拥有一种罕见的能力,能让他人进入她构想的思维空间,这种奇异的世界,承载了他们彼此的温柔与秘密。成年后,海斗凭借不懈努力进入了研究所,选择了游马的“虚拟空间”项目。他深知重返地表遥不可及,而虚拟空间则像一扇即将开启的窗,可以暂时为地下人们打开一段理想的地上生活体验。数年后,海斗凭借成功的研究被提升为中层人,他向世凪求婚。然而,世凪的沉默与躲闪如一把利剑刺痛了他的心,尤其是在得知她的真正身份原是中层人后,他的爱意逐渐被误解与怨恨所替代。实际上,世凪因父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而选择生活在下层,也因为害怕自身遗传了这一病症而迟迟不敢回应海斗的期待。
随着海斗的成就不断攀升,他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所“海斗研”,并致力于通过世凪的能力实现更高的技术突破,希望能在虚拟空间中为人们创造一个无病无痛的家园。然而,就在此时,世凪的病情恶化,海斗无奈决定终止实验。游马却无视他的意愿,强行将世凪带走,囚禁了海斗,并将世凪的大脑与虚拟系统强行融合,甚至切除了她的前额叶,使她逐渐失去了自我,成为了虚拟空间的中枢。实验最终完成,游马的“海斗计划”正式启动,而海斗被驱逐回了下层。
然而,意外发生了。进入虚拟空间的人们接连进入了相同的三个梦境,说明世凪的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她仍在呼唤着海斗。游马不得不再次找到海斗,海斗将记忆初始化,并将权限交付给出云。世凪恢复意识后,记忆只剩下片片断断,唯有海斗与出云仍在她心底留存。为唤醒她的记忆,海斗带着世凪穿行于地下城市中,诉说着他们的故事。然而,在探访游马的过程中,海斗揭开了一个惊天的真相:人类迁居地下并非因人类对紫外线的不耐受,而是因一场名为“基础欲望缺失症”的病症。人们在得到满足后便会逐渐失去生活的动力,患者这时会从手指不能移动开始逐渐扩散到全身直至死亡。上层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编造出地表紫外线的危险,并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刺激人们对身份的渴望,以延续欲望的火种。世凪得知真相后,决定再一次选择牺牲自己,继续作为虚拟空间的中枢,为地下的人们带去片刻温存。
在最后的告别中,海斗满含泪水地向世凪承诺,他会进入虚拟空间,永远守护她的世界,并用尽生命去讲述她的故事,讲述那个女孩,她的勇气、温柔与无私,将永远如星辰般闪烁在人们的记忆长河中。
Case1,case2,case3的故事是世凪写下的故事,是世凪构筑的虚拟空间的剧本。下面我关于这三个故事着重分析世凪的愿望。
上述的三个故事,也是世凪的三种人格,世凪通过这三种人格的探索,不断在现实与理想、情感与责任、梦想与个性之间寻找平衡。她既无法抛弃对情感依赖的本我,也无法忽视对人类命运的超我,更不会放弃对自我实现的追求。这种多重人格的交织,使世凪的心理世界既复杂又完整。她在每个故事中都以不同的方式追求自我实现,既体验了作为个体的情感归属,也体验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她将自我与本我、超我融入在故事的角色和情节之中,让她在不断地探索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成长。
这种三重人格的交织不仅是世凪对自我探索的完整呈现,也让她对生命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每一个故事中,她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自我的探索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通过故事的创作,世凪找到了对自我的确认,并逐步接纳了本我、超我、自我。
(1)自我和记忆的消逝的对抗
在《白日梦的构想图》中,世凪的记忆消逝贯穿了她人生的终章,成为她无法逃避的命运。而她对抗这种命运的方式,便是通过创作,将自己内心的渴望、恐惧以及对自我认同的追寻融入作品,寄托于故事人物的经历中,以此留存记忆,寻求存在的意义。这不仅是她对遗忘的抗争,更是对“自我”存在的试探与确证。
在创作的Case1、Case2和Case3中,世凪通过角色塑造和情节发展,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赋予不同的故事角色和情境。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在她的内心构筑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也使她得以“延续”在这个世界里。她将创作视为一种寄托,把每一个角色的经历、每一段感情流露都看作是“我存在过的证明”。她的文字成为了抵抗遗忘的阵地,她的记忆化为了角色的性格、命运、对抗与挣扎,从而让她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以另一种方式“长存”
在Case2中,世凪借奥莉薇娅的角色表达了她对这种存在感的极度渴求。奥莉薇娅是一位不屈服于时代偏见的女性,她以抗争的方式试图在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证明她的价值。而世凪的自我认知正如奥莉薇娅一样,她的记忆流逝正逐渐带走她存在的印迹,然而在她的创作中,奥莉薇娅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都是世凪借以发声的方式。这种角色与作者之间的相互交融,使世凪在创作的同时也达到了心灵的慰藉,延续了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此外,世凪的创作并不仅仅是对已有记忆的复现,她的创作也在不断地投射她未来的愿景,试图用文字去“延长”记忆的生命力。例如,奥莉薇娅最终带领剧团走向辉煌,象征着她对于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强烈追寻。世凪通过奥莉薇娅的成功赋予自己一种自我确认的可能性,仿佛在告诉自己,即便记忆流逝,她的作品依然可以让她的思想、理想在另一个时空中继续延续。正是这种理想化的创作,让世凪在不断地与遗忘抗争,既是她对过去的执念,也是对未来的留存。
这种文字中的“延续”,实际上是她对抗遗忘的最有力工具。
(2)记忆与人格——存在的自我
在游戏的简介的创作意图部分,上面这样写着“这部作品致力于描写记忆与人格的关系...被唤作个性的真实面貌,不过是时至今日的记忆的积攒...我们间接的定义了:人的过去等于个性,那么如果到了能进行记忆删除,创造等操作的未来,那么要根据什么来定义人的个性呢。是否会存在毫不动摇的个性呢。”
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我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没有多少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所以在此我谈谈我的见解。
记忆是塑造人格的根本。在人类成长过程中,记忆中的经历与情感体验逐渐沉淀,形成了个体的个性、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每个人的记忆中包含了独特的生活经历,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性格和行为都有所不同。记忆中包含了个体对外界的认知、情感的积累,以及自我意识的萌芽。正是这些记忆构成了个体的“本我”,也就是人性中最原始、最直接的部分,记忆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溯,而是直接影响着行为和人际关系。世凪由于这种本我中对亲情缺失的恐惧,形成了一种渴望稳定而又温暖的情感归属的性格。所以说,记忆的积累与深入,最终是会内化为人格中的一部分,让她在未来的生活中受到这种潜意识影响。可以说,记忆构成了她人格的基础,而她的每一个行动和选择都是对记忆的回应。
在作品中,世凪的记忆流失正逐渐威胁到她的自我认同,这也揭示了记忆在“自我”构建中的核心地位。记忆不仅帮助个体认识过去的自己,也让人们在延续记忆的过程中建立对自我认同的确认。记忆就像是将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连接起来的纽带,使个体能够拥有一种连续性和完整性。当记忆逐渐模糊,过去与现在的“我”之间的连接也将变得脆弱,自我认同感因此逐渐消散。正因为记忆流失意味着无法辨认过去的自己,世凪也因此对自身存在感到迷茫,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因此,她努力将自己对情感的渴望和对责任的担当写入作品中,借由角色的经历和命运来确认自我,使记忆在故事角色中得以延续。
在记忆与人格的关系中,记忆不仅为个体提供了自我确认的途径,还让人格中的超我得以发挥。超我往往是超越个体层面的道德观念、责任感和理想的体现。世凪在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将逐渐消散时,不仅仅是对自身消逝的恐惧,还意识到这种消失也将影响她的本身存在的价值。在追求自我本身的社会价值下,世凪在故事的结尾,化为了世界,世凪对超我的求索反映了她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也表明记忆在个体人格中的功能是多层次的,不仅关乎个体的完整性,也关乎超越个体的社会意义。
正如世凪在记忆逐渐消退时所感受到的恐惧一样,记忆的消失意味着人格的解体。没有了记忆,人格的基石也将不复存在,自我、超我、本我之间的联系也会逐渐失去平衡。记忆的消失将导致她的人格特征逐渐消散,情感、责任和理想也会随之瓦解。记忆丧失的过程,实质上是人格解体的过程。世凪通过创作来延续记忆,是对抗人格解体的一种尝试。她希望以文字保留住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让这些人格中的重要成分在她消失之后依然存在,甚至被他人感知到。
在作品的终章,世凪通过“牺牲自我”来实现她最终的理想。这一过程既是她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她对人格解体的接纳。她在故事中将自己完全融入虚拟空间,带领人们重新看见光明,这象征了她的记忆与人格在牺牲中达到了最终的统一。世凪用这种方式超越了个体的记忆和人格的束缚,将自己的价值与精神融入更大的理想中,达成了一种跨越时间的永恒存在。
(3)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
在《白日梦的构想图》中,世凪的自我认知并非独立形成,而是依赖于他人视角和关系的反映。她对自我的认同多来自于她和他人的互动,特别是与海斗、父亲以及故事中的虚拟角色的关系。随着记忆的逐渐消逝,世凪对身份的认同也逐渐依赖于外界的反馈和他人的情感寄托。她对自我确认的需求,不仅是对过去情感的追寻,也是在身份逐渐模糊的境遇中探求存在价值的努力。上面三个故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Case1中凛怀孕独自一人决定离开生活的城市,Case2中奥莉薇娅为了剧团的未来再次把自己卖给了斯宾瑟,Case3中桃之内通过康奈寻找到了自己想要追求的事物,去了东京。在这三个故事中,都是在写对他人视角的依赖,让世凪在自我认同的旅程中逐渐经历了依赖、觉醒和转化,最终找到一种独立的身份认同的故事。
在故事创作中,世凪通过角色的情感投射,将这种对他人认同的依赖具象化。Case1中的波多野凛,通过依赖有岛芳的情感拯救而实现了自我确认。对世凪而言,情感的链接是自我确认的途径,她在他人对自己的需求中找到一种安全感,仿佛在满足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内心的安慰与认同。这种对他人视角的依赖让她形成了一种“通过他人理解自己”的心理倾向,而这种倾向也使她的身份认同具有了脆弱性。
随着世凪的成长,她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在Case2中,她借由奥莉薇娅这个角色进一步探讨了自我与他人视角的关系。奥莉薇娅以突破性的姿态与社会偏见抗争,以自己的选择和意志来定义她的存在,而不再仅仅依赖他人的认可。世凪通过奥莉薇娅的形象,觉察到以自我视角看待自己的重要性。她意识到,自我需要从他人视角中解放出来,以超越性的方式来确认自己。在完成对他人依赖与自我觉醒的过程中,世凪的身份认同逐渐发生了深层次的转变。她不再只是一个“被需要”的人,也不再局限于他人视角的限定。她开始在自己的存在中发掘到一种更持久的意义,这种意义超越了他人的反馈,而是对自己人生目标和价值的确认,也就是世凪的“我”
结语
忽然意识到我写的太多了,是时候该收尾了。这部作品所隐含的内容非常多的,我在上面挑选了几个比较重要的主题来写的。回想起我刚开始动笔时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涌动的情感与灵感,令我无法抗拒地投身其中,为这篇故事倾注心血。
我希望这篇文章,这段故事,能触及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在此衷心感谢每一位愿意驻足阅读的朋友,你们是我每次提笔的动力与方向,是我创作中那坚定的支持。
作者:肆零有名由